在泉幣界,戴志強是一個響當當?shù)拿帧2徽撌窃谟嘘P錢幣、鑒定的學術研討會上,還是在普通的交易市場,他的意見都舉足輕重。他雖已年過花甲,還身兼中國人民銀行參事、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、國家流通文物專家組成員、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及中國科技大學等幾所名校的客座教授等數(shù)職。

戴志強出生于錢幣世家,自幼隨父戴葆庭出入上海古玩市場,參加上海泉幣學社例會。1966年畢業(yè)于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,后分配到河南,歷任安陽博物館副館長。1984年調北京,歷任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處長,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(fā)行司副司長,并主持籌建了中國錢幣博物館。兼任《中國錢幣》雜志主編,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,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等職。


他從事錢幣學、貨幣史研究三十余年,在中國錢幣學學科建設及其理論體系的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,不僅繼承和發(fā)揚了傳統(tǒng)的錢幣學研究方法,還積極領導并實踐了錢幣學研究的科學方法,在中國早期實物貨幣,金屬稱量貨幣以及歷代金屬鑄幣等學術領域,取得豐碩成果,出版專著11部,發(fā)表論文百余篇,獲得多項中國錢幣最高學術成果獎金泉獎,其中第一屆獲學術著作獎一項,科普著作獎一項,優(yōu)秀論文獎兩項,第二屆獲科普作品獎一項,優(yōu)秀論文獎兩項。主要著作有《戴志強錢幣學文集》、《錢幣學與冶鑄史論叢》、《中國古錢譜》,主編《中國錢幣論文集》,主編《中國錢幣》叢書,主編《中國錢幣》《中國錢幣大辭典》。




被稱為響當當?shù)蔫b定大師,戴志強名不虛傳。1989年冬,一位遼寧錢幣收藏者集得一枚"會同通寶"小平銅錢。此錢直徑2.41厘米,穿寬0.62厘米,廓厚0.145厘米,重4克,生坑綠銹。錢文"會同通寶"四字右旋讀。對于這枚錢幣,史書上沒有記載,更沒有人見過實物。這位錢幣愛好者將這枚錢拿給身邊的泉友和有關專家看,大家都不敢妄下定論。于是,他給戴志強寫了封信闡述了相關的情況。

戴志強一見到信,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。因為遼史中并沒有遼代早期鑄幣情況的記載,遺存下來的實物也非常稀少,可以說每一枚都是珍品。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有"天顯通寶",存世極少。不久前,遼世宗所鑄"天祿通寶"剛被發(fā)現(xiàn)。遼早期除了大同因建元時間短未及鑄錢,就只剩下"會同"了。如果這枚"會同通寶"是真的,那不僅是一個新幣種的發(fā)現(xiàn),還會形成完整的遼早期鑄造貨幣的歷史,具有填補歷史空白的意義。
1990年3月,戴志強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錢幣,仔細觀摩。他注意到,錢幣"會"字末筆不清,似與內廓借筆;"同"字向右稍傾,因流銅使第二筆""與外廓彌漫在一起。會不會是改刻呢?戴志強反復琢磨這個問題。后來他發(fā)現(xiàn)這枚"會同通寶"具有遼早期制幣的普遍特點--文字省筆。原來這枚錢幣上的"會"字書寫上大下小,把下部的"日"擠到了內廓的邊緣,末筆省去,借用的內穿上廓。在字體布局和書法處理上,這枚錢和"天祿通寶"及"應歷通寶"如出一轍。這個特點在其他古錢中很難見到,造假者根本想不到,這也成了鑒定這枚"會同通寶"的關鍵。另據(jù)了解,這枚具有傳奇色彩的古錢,經戴志強鑒定,作為海內孤品,在2005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55萬元天價成交,是目前市場上中國古錢幣的最高成交紀錄。
1999年新版的《辭?!分?,就已經能找到"錢幣學"一詞的詮釋,這個新詞的誕生,記錄著戴志強及其同仁20多年來為中國錢幣學的學科建設所付出的艱辛歷程。鑒定是錢幣研究的基礎,幾十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對傳統(tǒng)研究方法的熟練掌握,對科學方法的積極引進,使得戴志強成為我國錢幣鑒定的巨權威! |